

9月29日,福建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发布《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九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及保护范围的通知》(闽政文〔2018〕218 号),我县新增3处18个点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其中:赖坊南山林氏宗祠群(9个点)、余朋东坑古建筑群(7个点)、长校红军旧址(2个点),分别是:
南山林氏宗祠群:南山村集民居、宫祠、庙字、寺庵、街道、水网古树等为一体,传统村落格局要素完整,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赖坊村的重要组成部分。林氏是南山村最主要的姓氏之一,《林氏重修族谱》由族人们精心保存至今,成为宗族繁衍有序的有力佐证,南山林氏宗祠群数量众多,作为林氏族人长期定居、开发南山的历史见证,自建成至今,一直都是林氏族人崇宗敬祖、弘扬传统的重要场所。
由《林氏重修族谱》可推断其始建于明初。自建成之日起,后代子孙多有修葺,现今保存宗祠建筑形制大部为清末,建筑样式南山林氏宗祠群包括林氏宗祠、文正公屋、文惠公外祠、文惠公内祠、文新公外祠文新公内祠、杏靳公祠、发明公祠、观琪公祠等9处古建筑,建筑门楼样式多为八字形门面,院坪宽广,青砖灰瓦。其建筑保存较好,整体格局较为完整。其不仅体现了中国传统审美观念,更突显出林氏族人对宗祠崇祖敬宗功能的高度认同。林氏宗祠连片成群顺序井然,大小不一的单体祠堂依序组成规模宏巨的组群式宗祠建筑,足以成为闽西客家宗祠建筑群的典范代表。
南山宗祠群俯拍
林氏宗祠
东坑建筑群:东坑古称东溪,主要姓氏为陈姓,据《东坑阵氏族语》记载,南宋末年其始祖陈文陆从归化县(今为明溪)柏享村迁此开基,开枝散叶,宗族繁盛,至今已有三十余代。
东坑古村落格局完整,砖木结构的古建筑造型精美,素雅端庄。东坑陈氏家族对文化教育尤为重视,专供教学的学堂或附建书院的祠堂、民居建筑等数量较多,是古代耕读传家的村落典范。
东坑建筑群由陈氏(宣瑞)祖屋、致懿堂、球玉书院、思成堂,仰峰堂、临水宫、陈氏一门”木牌楼等7处古建筑组成,包含庙字、书院、树堂、民居,过街门楼等不同类型建筑,是东坑聚落构成要素的完整体现。球玉书院建造时期可追洲至明初,现存古建筑大部为清中晚期所建,历经数百年,至今仍格局完整。东坑古建筑多依地形、山势而建,门楼大多饰有层层叠叠出挑之如意斗拱,以前后厅单井一进式为主,民居中轴线上四面建筑上至屋面,下至地表,建筑物内外均装饰恰当,极显雅致,是西客家乡土建筑的典型代表。
东坑古建筑群俯视
东坑陈宣瑞祖屋
东坑仰峰堂
长校红军旧址:红十二军是在清流域内活动时间跨度最大、最频繁的主力红军。长校现存红军标语主要集中在李中庆祖祠及李岳亮祖祠内,落款主要以红十二军三十四师主。长校村民自发保护,代代相传,以李中庆祖祠为红三十四师101团团部,李岳亮祖祠为红三十四师101团医院,因此可推断,红十二军三十四师当初以一团为主体在长校活动1931年1月,红十二军三十四师一O一团进驻清流里田、长校一带,协助中共福建省委工作团发动群众开展分田分地运动,并相继建立了荷坑、下谢、长校、黄思坑、江坊等乡苏政权和里田区苏政权。同年7月6日,红十二军又在军长罗炳辉、政委谭震林的指挥下一鼓作气解放了清流县城及城乡大片区域,组织成立了清流县临时苏维埃政权一清流县工农革命委员会,委任清流籍红军干部曾德高为主席,清流苏区公开的武装割据局面由此形成。12月,红十二军再度向清、宁、连、汀边界地区进击,从而打通了间西、赣南两大苏区的联系。李中庆祖祠留存的红军标语分别处在大厅内、外墙正面和外墙左侧(现洗澡房处)三个地方,除外墙左侧的标语已无法辨认外,其余两处基本明晰可辨的有八版四十九幅。其中大厅内有四版六幅李岳亮祖祠留存的红军标语有三版六幅是中国清流苏区革命斗争的珍贵史料、中国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校红三十四师101团旧址群包括101团团部、红军医院等二处建筑。建筑整体朴素典雅、雕刻简单,充分体现了客家劳动人民淳朴、敦厚的气质,是西北客家民居建筑的典型代表,其作为国西红十二军三十四师一零一团在清流土地革命斗争时期开展革命工作的见证者,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红三十四师101团部旧址
红三十四师101团部旧址红军标语
红三十四师101团部医院旧址
红三十四师101团部医院旧址红军标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