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29年12月,中国工农红军第4军党的第九次代表大会(即古田会议)在古田召开。会议结束后,为了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第二次三省“会剿”阴谋,解闽西苏区之围,发展赣南局面,开辟更为广阔的割据区域,红4军离开闽西,重返赣南。1930年1月3日,朱德率红4军1、3、4纵队从古田出发,由连城北团进入清流灵地的李家寮,9日抵达里田,在里田锅蒙山歼灭敌地方保卫团马鸿兴部600多人,顺利挺进宁化。1月7日,毛泽东指挥红4军第2纵队离开古田,经连城姑田进入清流的沙芜乡、林畲,再经归化(即明溪)县,到达宁化县的泉上、泉下、水茜,19日从安远出发进入江西,24日与先期抵达的朱德部队胜利会师于宁都东韶,顺利地实现了预期的战略目的。〔1〕据笔者考证,途中,毛泽东于1月10日左右到达清流林畲,居住在林畲村塘堀自然村邱氏祖厝“诒燕第”,16日离开进入明溪。在“诒燕第”驻扎期间,毛泽东组织部队休整,筹集补给,宣传党和红军的宗旨纲领,发动群众,播下了清流人民的革命火种,创作构思了著名的《如梦令·元旦》一词,作出西越武夷山脉、与主力红军会师的战略决策。
林畲乡这座“诒燕第”是目前福建省保存最完好的毛泽东旧居。该旧居原系林畲邱氏祖厝,堂名“诒燕第”,始建于清光绪三年(1878年),属于闽西客家较常见的“五凤楼”式民居建筑,有两进三厅并附左右护厝,正房24间,厝屋三直20间,占地面积1386平方米。2007年11月被中共福建省委、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福建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同时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福建省国防教育基地。2009年11月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2010年9月被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室公布为福建省党史教育基地。2011年,该旧居和清流县红军标语遗址列入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第一批增补名录,景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得到福建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批复,旧居现已全面修缮,恢复了历史原貌并免费对游客开放。
对1930年1月红4军东韶会师的这段历史,宁化、清流、明溪各县都曾做过深入细致的研究,查找了大量历史档案资料并进行了调查走访。1978年,三明市曾组织各县党史部门工作人员成立了调查组,对在三明革命战斗过的萧克、谭震林、郭化若、黄克诚等同志做过访问,他们对这段历史做了详细回忆。其中,毛泽东1月7日离开古田、19日从宁化安远出发、24日到达东韶会师的历史时间和行军路线都已考证明晰,有了历史性的定论。但是,对毛泽东在林畲“诒燕第”居住的时间还没有定论。清流县委党史研究室和博物馆的工作人员查阅了大量历史资料,综合分析认为:毛泽东应该是在1月10日左右到达清流林畲,16日左右离开林畲进入明溪的。具体史实资料和依据如下:
第一,从行军的路程、速度分析,毛泽东应该是在1月10日左右到达清流林畲的。毛泽东1月7日离开古田,经连城姑田到达连城长汀边境后,发现长汀已被敌军占领,毛泽东才改道走宁、清、归。这段路程,毛泽东为了甩开追兵,应该是急行军,中途不可能作停顿。当年红军行军速度每天约在70里左右,因此,这段路程最多需要三四天时间,即1月10日完全可以到达清流县境内。
第二,从“萧克同志访谈录”和明溪县党史办的调查结果综合分析得出,毛泽东率第2纵队是在1月16日左右离开林畲的。萧克曾回忆说:“古田会议后,我们从连城县境进入清流,在里田一个山头上(即是锅蒙山)打了马司令……在安远住了一夜……毛主席走另一条路,慢几天进宁化的。”〔2〕清流里田锅蒙山战斗发生在1930年1月9日〔3〕,萧克当时是随朱德部队走的,朱德部队1月12日进入宁化安远,毛泽东要晚几天进入宁化境内。当年明溪县党史办的调查结果是,“1月16日,中共红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古田会议)结束后,红四军二纵队千余人在毛泽东率领下,由清流林畲进入明溪县盖竹洋、土楼”〔4〕
第三,根据时任红4军11师政治部宣传委员、后任江西农学院院长的吴德华回忆,吴德华当时在2纵队,即跟毛泽东走的。1979年2月26日,明溪县调查组采访吴德华时,他回忆说:“我是一九二八年参加革命,今年七十四岁,当时我在二纵队后转四纵队。”“古田会议后,我们从连城到清流(院子里是大石板),在那里住了几个晚上,到归化县城住了一个晚上。”“我在二纵队时纵队长是伍中豪,后来是曾仕诚,党代表是罗瑞卿。”〔5〕吴德华他们“在清流住了几个晚上”,“几个晚上”通常是指三天以上,按分析应该就是1月10日至16日这几天。
第四,从林畲的地理位置和地理条件判断,到达林畲时毛泽东率领的部队需要休整,林畲位于整个行军路线的中心点(距古田和东韶各约300华里),是红军由北向行军路线改为取道西北方向的转折点。在当时供给条件下,红军单兵除携带武器外,所带给养一般仅可维持5至6天,一旦给养用尽,需就地筹备。从时间节点分析,红4军2纵队1月7日从古田协成店出发,到清流时按常规,随队所带给养已经所剩无几。而林畲盆地当时已有居民4000余人,人口稠密,物产丰饶,再加之林畲当时为将乐、明溪进入闽西的必经之地,商旅行贾不绝于途,工商业发达,是清流东北部重要的物资集散地,为红军部队做短期休整、筹集物质给养提供了必要条件。同时,相对封闭的地形条件亦为红军休整时的防御与保卫工作带来便利。
据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清流县党史办工作人员到当地走访老同志和查找资料分析,毛泽东在林畲的活动主要是:
1、部队休整,筹集军饷。在经过连续几天的急行军后,红军战士的体力严重消耗,加上原本就补给不足,因此,在林畲进行休整补给成了一个必须的行为。林畲乡是个小盆地,村落比较集中,有多处宽敞的家庙等公用建筑,附近有一座小山峰,山上建有仁寿寺,山脚是一个可容纳二三百人的溶洞(1931年后成为红军医院),水源近,四周又有众多低矮的山坡地,物产丰富,群众基础好,非常适合部队休整。毛泽东指挥红4军第2纵队在这里休整、筹集补给,为下一步行动打下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得知朱德部队已向江西进发后,毛泽东即率领部队选择了最近的路线——归化和林畲交界的盖洋进入宁化泉上、泉下、水茜、安远,以期尽快和朱德部队会师。
2、开展政治宣传,发动群众。第2纵队到达林畲后,做了大量发动群众、组织群众和武装群众的工作,张贴布告,书写红军标语,召开农民座谈会、群众大会,宣传红军宗旨和革命道理。至今,林畲各村还留有多处红军标语遗址,在毛泽东旧居的中左厢房壁上保存有清晰的“红军是工农自己的军队!”“农民起来打土豪分田地!”“打倒勾结童子兵的民团!”等标语。萧克回忆说:“当时,到了一个地方,毛主席、朱总司令是不会放过机会的,是要开大会,要讲话的。”吴德华在访谈录中也说到:“一到就做宣传工作,到处写标语,连学校桌子底下都写。”
3、登仁寿寺,与主持交谈。据当地百姓回忆,毛泽东曾轻装简从至林畲石寨山仁寿寺拜访主持,并和主持作了一番交谈。当寺中主持问起毛泽东红军是为了什么受苦时,毛泽东以“安贫者能成事,嚼得菜根者百事可做”、“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来回答。毛泽东曾告诉警卫员:弥勒佛的肚子能容五湖四海,我们不是菩萨,可待人处事,也要有他那么大的度量才好,并说佛教是一种文化现象。当时毛泽东坐于庙外大石上笑说世事与佛理关系,并不为局势所牵,气度从容,令主持异常钦佩。〔6〕
4、帮助贫困群众,救治病孩官月莲。据老同志徐逢宝在林畲走访群众时记录整理的材料记载,毛泽东在林畲驻扎期间,在得知驻地附近的石寨下有一个名叫官月莲的童养媳重病多日后,立即叫军医前去救治,当日傍晚还亲自前去探望,并为其送上大米和棉被,嘱咐医生尽力抢救。在红军出发之前,毛泽东再次带军医去看望。70年代末,该病孩的胞妹(林畲乡退休教师孙顺平之妻)在旁人问起此事时,总会很感激地说:那时,红军好像是天上降下来的好人,毛主席比爹娘还亲呀。〔7〕红军在林畲期间,公买公卖,纪律严明,深得群众赞扬。红军还积极帮助贫困群众耕种,和当地百姓鱼水情深,至今农户吴林清家中还珍藏着当年红军伤员赠送给他们家的苏制茶炊、铜盆和苏维埃钱币。据吴林清说,这批红色文物是当年红军伤员到他家疗伤大约住了七八天后,临走时送给他们家的。
5、构思创作《如梦令·元旦》词。对于毛泽东《如梦令·元旦》一词的创作地点,众多研究人员提出了创作于宁化、建宁、广昌、藤田等不同观点。据时任第2纵队参谋长的郭化若回忆:“过了武夷山,到广昌后,毛主席又写了《木兰花》。那首词中有一句‘赣江风雪速漫处’。”〔8〕这就是说,进入江西后毛泽东就开始填写《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了,这首词和《如梦令·元旦》一样,也是描写红军行军情况的。因此说,《如梦令·元旦》的构思是在进入江西前。郭化若回忆:“古田会议后,经过总前委研究决定,其他三个纵队先走,二纵队留在古田。后来福建敌人张贞部想打我们,我们才从古田出来,准备走汀州到江西,但到了汀州边境,得知敌人已经占领了汀州,我提议从汀州边境的另一条路插过去,毛主席没有同意,要我们走弯路,走宁化、清流、归化。当时二纵队走的是县道,石头子路,沿途树很多,太阳晒不到,走的人也很少,路上生青苔,‘路隘林深苔滑’。毛主席写的《如梦令·元旦》就是写的行军情况,当时开过了古田会议,毛主席心情很舒畅。”〔9〕按此分析,毛泽东应该是进入清流境后,就开始深感“宁化清流归化,路隘林深苔滑”。在林畲驻扎期间,毛泽东对前进的方向做了深思,当得知朱德部队向江西转移时,他作出西越武夷山脉、与主力红军会师的战略决策。在这次战略转移中,毛泽东只在林畲一地做了休整,在此前后部队都是急行军,只有在林畲居住期间,才有足够的时间酝酿写作。因此,《如梦令·元旦》构思创作于林畲最符合情理。吴德华的回忆中也曾说道:“毛泽东同志的《如梦令》词就是在清流、归化一带写的。”〔10〕1960年邓子恢受毛泽东嘱托书写《如梦令·元旦》一词时,明确写到:“兹录毛主席三十年前红军进军清流时所作如梦令词一首以资纪念。”这里“进军清流时”当是指构思创作于林畲。
毛泽东1930年1月的取道清流之行,是毛泽东率部回师赣南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时间虽然不长,但意义重大。
第一,回师赣南之行是古田会议后毛泽东率领的红4军主力首次行军作战。这次战略转移,举重若轻地将敌人的三省“会剿”化于无形,强烈地激发了红军战士的斗志和必胜信念,也为此后的几次反“围剿”胜利奠定了基础。
第二,毛泽东到达长汀边境后发现长汀已被敌军占领,在后有追兵、前敌情况不明的境况下,毛泽东及时调整行军路线,果断决定在林畲休整避敌,同时作出“直指武夷山下”的决策,最后实现朱、毛红军顺利在东韶会师,避免了因盲目行动而造成的损失。
第三,这次红4军的取道清流,极大地推动了清流革命运动的发展,播下了清流革命的火种,让群众对我党我军的宗旨、纲领有了初步的认识,为今后红军进入清流开展工作奠定了基础,使得林畲及周边嵩溪一带成为了清流革命最彻底的地区。1931年6月22日成立石下乡(今林畲乡石下村)苏维埃政府、孙坊乡苏政府,l932年6月成立林畲乡苏维埃政府,辖邱坊、林畲、麦园洞、下石背、曾坊、石下,红色政权遍布清流全县。
注释:
〔1〕中共三明市党史研究室编:《三明革命史》,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第25—26页。
〔2〕〔8〕〔9〕《福建中央苏区纵横(宁化卷)》,中共党史出版社,2009年,第61、67、67页。
〔3〕《中央革命根据地词典》,档案出版社,1993年,第26页。
〔4〕〔5〕〔10〕《福建中央苏区纵横(明溪卷)》,中共党史出版社,2009年,第190、63、63页。
〔6〕范毅民:《毛泽东与仁寿寺的秘密》,《三明党史》2003年第6期。
〔7〕徐逢宝:《毛委员救病孩》,《三明党史》2003年第6期。